前些日子,有媒體刊登了一幅漫畫。畫面上是一群人圍著畫畫的畫家,大談藝術。其中一人大喊:“藝術”。另一人聽后,抬頭看了畫板曰:“藝術,真是藝術耶”。眾人答道:“沒錯,就是藝術”。其實,這個所謂的藝術就是畫家在畫板上寫了藝術二字。從這則搞笑的漫畫作品中,不難看出藝術的泛濫。面對形形色色的藝術,人們好像一下子成了藝術的傀儡。就像許多搞展覽的人一樣,面對一年3000多個大大小小的展覽會,有人問,究竟是我們玩了展會,還是我們被展會玩了。 時下,由于會展業的興起,全國各地開始跟風似地大興土木建設展館。以為只要建兩個場館,辦幾次展會就能夠成為會展城市。如此一來,建幾個場館辦幾個展會哪怕不合時宜,眾人也不會有什么說辭。好像一切都是那么理所當然,美其名曰:依托展會拉動地方經濟。殊不知這種盲目跟風的錯誤做法,浪費了多少社會資源。最為明顯的是有些地方政府為了撐門面,展會開幕式硬性指派市或縣機關工作人員前去觀展。更為有趣的是一些零售商,總能在這樣的展會里大撈一筆。有一個賣玉器的參展商曾告訴記者,去年在某地舉辦的文博會上,一次就掙了4萬多。他說這樣硬性指派的展會搞零售的特好掙錢,因為來的大多是政府機關人員,他們不在乎花錢,有的買了東西還可以報銷。本來是想借助于展會拉動地方經濟的,沒成想展會剛開始卻要政府先掏腰包報銷,這讓誰想起來都有點不痛快。筆者在這里百思不得其解,這樣勉為其難的辦展和看展模式,政府到底圖個啥? 記得一年前,筆者去山東某縣采訪時,當地的一名官員告訴記者說,為了慶祝冬棗采摘,縣里每年都會在冬棗成熟的時候舉辦一次大型的文藝匯演和展覽,來宣傳冬棗,以此推動冬棗的銷售,活動每次都會花去200多萬元。請的都是有名的歌星,還有省里和市里的媒體。筆者認為,且不說花200多萬塊辦這樣的推廣值不值,更不談那還是個國家扶貧縣,單從政府請的媒體就能看出其工作的不實之處。媒體發布信息的功能誰都不否認,可是這種在自個家里吆喝,王婆賣瓜似的舉措是否真能讓其產品走出當地市場。 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追求轟動效應,往往在展覽會的開幕式和所謂的文藝匯演中耗費巨資,忽略了展覽會本身,卻在擺排場、攀檔次上煞費心機。據筆者所知,2002年江蘇連云港、宿遷、淮安三個城市,在短短的一個星期內耗費巨資,各自舉辦了花果山旅游節、首屆名酒節、淮揚節。據說當時央視的一位知名的主持人,被三座城市同時邀請,飛完了連云港飛宿遷當晚又趕赴淮安,疲于“作秀”。會展至此,令人嘆息!
|